市場動態
連接中國與海外資本市場的橋樑

中美关税 “你来我往”,投资领域如何 “见招拆招”?

2025-04-11

中美贸易额在2024年达到约5824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435亿美元,进口4389亿美元,贸易逆差2954亿美元。双方最主要的商品往来包括消费电子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化学品、建筑机械和材料、电气设备等。

2c5bc5aabc07b067e9acb22b4eb3cd0.png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34.9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8.8万亿美元),主要行业包括工业部门、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中介等。美国则保持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地位,2023年GDP为22.94万亿美元。

在金融体系方面,中国的金融业规模快速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已经超越了美国。然而,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政治、军事实力的支撑,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近几年的关税时间线   


2018年贸易战爆发:特朗普政府依据“301调查”对中国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随即反制。


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中美达成部分贸易协议,但核心矛盾未解决,部分关税仍维持。


2025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


2025年2月10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原产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2025年3月11日: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如鸡肉、小麦、玉米等)加征15%的关税。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加征34%“对等关税”,叠加原有20%关税,总税率达54%(4月9日生效)。


中国反制措施(4月10日生效):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2025 年 4 月 8 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 “对等关税” 的税率由 34% 提高至 84%。


2025 年 4 月 9 日:中方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税率由 34% 提高至 84%。


2025年4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对75个国家实施90天关税暂缓,并将非报复国家的关税从最高50%降至10%。

   全球金融“风暴眼”来袭   


丨股票市场

近 5 日美国股市波动剧烈,走势受多重因素影响。4 月 7 日,受美国 “对等关税” 政策冲击,美股开盘三大股指大跌,盘中虽因白宫考虑暂停征收关税的消息出现反弹,但被证实为 “假新闻” 后,道琼斯指数收盘跌 0.91%,标普 500 指数跌 0.2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 0.1% ,纳指盘中最高最低点位相差高达 2600 点。4 月 8 日,市场情绪有所缓和,美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收盘时道指涨 3.47%,纳指涨 3.72%,标普 500 指数涨 3.26% ,科技股、芯片股反弹显著。4 月 9 日,因美国关税政策持续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担忧,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美股开盘前欧洲股市已集体大幅下挫,美股虽未开盘,但市场恐慌情绪弥漫,当日美国国债收益率显著上升,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盘中一度升至 4.51%。


近五日纳斯达克指数图:

598a27d8ae9480e9018920fab6d0bd4.png


亚太市场主要股指普遍下跌,日本东京股市大幅回落,日经股指下跌 3.93%,东证股指下跌 3.40%;韩国综合股价指数下跌 0.18%;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连续多个交易日下跌后继续下行,午间一度跌至 3375.93 点,较开盘时下跌 1.79% 。欧洲股市开盘集体大幅下挫,英国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 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开盘即下探,截至中午,跌幅达 3.56%;德国法兰克福股市 DAX 指数开盘下跌 2.1%,盘中抛售明显加剧,截至中午,跌幅扩大至 4.1%;法国巴黎股市 CAC40 指数开盘下跌 2.86%;意大利富时 MIB 指数开盘下跌 2.7% 。

丨大宗市场

原油市场同样未能幸免,尽管上周累计下跌10%,周一WTI原油期货继续重挫,跌破60美元/桶,为2021年4月以来新低,日内跌幅达4%。

贵金属市场方面,避险资产现货黄金同步下挫1%,报3008.30美元/盎司,现货白银盘初下跌3%,报28.5美元/盎司,单周跌幅达13%。

加密货币市场也加入了暴跌行列,比特币和以太坊分别下挫5%、10%,其他加密货币亦重挫。截至4月7日7时44分,过去24小时,全球超28万人被爆仓,总金额达8.52亿美元。

   站在十字路口,未来向左还是向右   

9ca72f7cee5ef1d1d28ed41a0146dc5.jpg


丨可能的结果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GDP总和占全球GDP的近一半,对全球经济繁荣有着重大的作用。两国之间的贸易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双输结果,不仅损害两国也会一并损害全球经济。虽然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不容易消除,但双边经济关系对两国都有益。因此双方有可能在对峙后经过谈判达成新的税收协议,在外贸、金融、国际关系方面缓和关系。


外贸方面:


协议可能会涉及降低或取消部分现有关税,促进双边贸易规模回升。中国的机电产品、纺织品等对美出口有望恢复增长,美国的农产品、能源产品等也能更顺畅地进入中国市场。


中美两国经济都会因贸易协议受益。中国出口的增长将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领域。美国农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就业岗位也会有所增加,消费者因商品价格稳定或下降,实际购买力提升,进而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关税降低直接减少了企业的进出口成本。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价格竞争力增强,销量有望提升,利润空间得到扩大;美国企业从中国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下降,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润。


金融方面:


全球股票市场将迎来积极反应。中美两国股市中与贸易相关的行业板块,如中国的出口型企业、美国的农业和能源企业等股价会上涨。新兴市场股市也会因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善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推动整体股市上升。


美元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将更趋于稳定。中美贸易关系改善,减少了因贸易摩擦引发的汇率波动因素。人民币汇率可能因中国出口形势好转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升值;美元汇率则会因美国贸易逆差可能的缩小以及经济增长预期的变化而相对稳定或出现调整。


潜在机会:


出口导向型企业股票:协议达成会减少贸易壁垒,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比如中国的纺织、家电等行业,美国的农产品、高端制造业企业。


科技股:贸易协议可能缓解科技领域的紧张局势,全球科技产业链恢复稳定,科技企业的供应链风险降低。5G、人工智能、半导体等行业的企业,研发和生产活动正常开展,业绩有望提升。


物流地产:贸易规模扩大,物流行业业务量增加,对物流仓储设施的需求增大。物流地产的租金收入和资产价值有望上升。投资物流园区、仓库等物流地产项目,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资产增值收益 。


核心城市房地产:经济稳定增长和贸易活跃,会带动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人口流入,对住房和商业地产的需求上升。


丨可能结果二


供应链重组:美国成功推动制造业回流,中国部分产业(如电子代工)向东南亚、墨西哥转移。


科技封锁加剧:美国进一步限制对华芯片、AI技术出口,中国科技发展受挫。


对于美国:


首先这会使制造业回流,增加就业机会。在加征关税后,部分原本依赖进口的美国企业,因进口成本上升,转而增加国内采购或扩大本土生产规模。


其次贸易逆差改善,关税使得中国商品对美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减少。从贸易数据上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缩小。


最终美国政府通过收取大量关税,增加财政收入,进而减少国内所得税税率环境促使企业回到美国建厂推动美国再工业化和解决债务问题。


对于中国:


出口与就业受到冲击:中国对美出口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特别是玩具、纺织、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工厂减产甚至停产,导致工人失业或收入减少。这就会使中方产业升级加速:贸易战压力促使中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企业会更积极地寻求技术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中国会加快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加强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签订自贸协定、加强贸易往来等方式,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潜在机会:


美元资产:在这种结果下,美元的国际地位可能得到巩固和加强。资金会为寻求安全和稳定回报而流入美国,对美元的需求增加,推动美元升值。投资者持有美元现金或美元计价的货币基金,能享受货币升值带来的收益。


美国本土制造业相关资产:在这种结果下美国本土制造业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将直接受益,其股票价格可能上涨,投资这类企业的股票有望获得较好收益。


美国金融行业资产:美国金融行业与美国整体经济状况紧密相关。这种结果带来的经济增长,会使企业融资需求增加,金融机构的业务量上升。银行、证券等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可能提高,其股票具有投资价值。


丨可能结果三


美国关税政策失败:因国内通胀压力或企业游说,美国被迫降低关税。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减少对美元结算依赖,推动金砖国家贸易本币化。


对于中国:


首先内需市场充分激活:为应对贸易摩擦,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政府通过促进消费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措施,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其次市场多元化战略成功拓展: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降低。在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最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贸易影响力的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结算和储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更多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中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覆盖范围和业务量不断扩大。


对于美国:


首先消费者利益受损:美国加征关税导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各类消费品,生活成本显著增加。


其次企业成本上升与竞争力下降:美国企业从中国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成本增加,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依赖中国进口的美国制造业企业,如汽车、电子等行业,面临成本上升压力,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部分企业甚至被迫减产、裁员或转移生产基地。


最终制造业回流不及预期,贸易逆差仍高。美元霸权受挑战,各国有可能减持美债。美国内部分裂情况加剧,两党对立给美国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潜在机会:


中国国债:在这种结果下,中国经济形势向好,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国债违约风险低。同时,市场资金充裕,国债作为安全资产,需求增加,收益率稳定,是稳健投资者的优质选择。


优质企业债券:经济增长带动企业盈利提升,信用风险降低。大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民营企业等发行的债券,收益稳定,安全性高,能为投资者提供较好的回报。


国产替代及高端制造股票:
在关税战中,中国大力推动国产替代,相关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如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等高端制造领域,随着技术成熟和产业发展,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投资价值凸显。


出口相关企业股票:贸易关税壁垒降低或取消,中国出口企业成本下降、竞争力增强。像纺织服装、家电等传统出口优势行业,对美出口量将增加,利润有望提升,相关企业股票值得关注。


农产品期货:中国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关税降低后,进口成本下降,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空间扩大。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投资农产品期货或相关企业股票,可分享行业发展红利。


丨可能的结果四


贸易战常态化:关税维持高位,但双方避免全面脱钩。


科技“铁幕”:中美形成独立技术体系。


区域联盟分化:美国拉拢日韩、欧盟组建“科技联盟”;中国深化与俄罗斯、中东、东盟合作。


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

为应对成本上升和供应链风险,企业纷纷建立 “双供应链”。苹果在印度、越南设厂,一方面是为了利用当地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为了分散生产,减少对单一地区(如中国)的依赖,降低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建立 “双供应链” 本身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初期投资成本,企业需要在不同地区建立生产设施、培训员工、协调供应链各环节,这直接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金融市场波动:


美股市场中,科技股占据重要地位,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的供应链变化会对整个科技板块产生连锁反应。当苹果等企业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地区时,短期内可能面临生产效率不高、供应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企业的盈利预期,进而导致股价下跌。科技股股价的下跌会拖累整个美股市场,使得市场投资者信心受挫,资金流出科技板块,转向其他相对稳定的投资领域


A 股市场受国内政策支撑,在推动经济内循环、产业升级等政策背景下,一些国内产业得到支持,如新能源、新基建等领域发展迅速,吸引了部分国内资金流入。然而,由于全球供应链调整以及中美经济关系的不确定性,外资对 A 股市场的态度较为谨慎,出现了外资流出的情况。部分外资企业因供应链调整,减少在中国的投资,撤回资金。


潜在机会:


黄金:贸易战会使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市场波动加剧,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其价值会得到凸显。当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担忧时,往往会增加对黄金的配置,推动金价上涨。如 4 月 10 日,中美贸易对抗加剧,双方互加关税至 84% 水平,市场对贸易战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升温,黄金成为对冲风险的首选工具,当天金价大幅上涨。


国债:中国国债方面,中国政府有能力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冲贸易战带来的外部冲击,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国债违约风险低,是稳健的投资选择。美国国债通常也被视为相对安全的资产,尽管在贸易战背景下美国经济面临一定压力,但美国国债市场是全球最大、最具流动性的债券市场之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内循环主题股票:在贸易战背景下,中国通过 “扩大内需”“两重”(重大项目和设备更新)等政策对冲外需下滑,新基建(数据中心)、消费(白酒、家电)、自主可控(半导体、军工)等内循环相关领域被机构看好。这些行业受贸易战的直接影响较小,且有政策支持,兼具防御性与增长潜力,适合长期布局。


贸易转移的股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且产业结构互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可能会增加,相关国家的股市中与对华贸易相关的企业股票也值得关注。


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虽然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具有高波动性,但在中美贸易战导致资金 “去美元化” 的背景下,因其与美元关联性较低,成为部分投资者的避险新选项。

免责声明

本文仅为读者作为接收方而编制,不可用于其它用途。除有关China Harbour (以下简称“中湾国际”),本文是按现时的公开资料而编制。

本文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其全面、完整、准确、合适或合理。本文的内容只供读者参考。在适用的法律和/或规则容许的情况下,中湾国际仅此表明免除对本文的内容及任何人士因使用本文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结果的所有保证,不论该保证是明示、法定或默示。中湾国际、联系人或任何彼等的董事、人员、员工、专业和财务顾问、代理和代表均不会对本文的内容的准确性、合理性、可靠性、合适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陈述、保证或承诺。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或在任何适用的法律理论和/或规则下(不论侵权法、合同法、严格法律责任或其它),中湾国际、联系人或任何彼等的董事、人员、员工、专业和财务顾问、代理和代表均不会对任何人士因使用或依赖本文的内容而引起或产生或有关的损失或损害赔偿负责,不论彼为直接、间接、专项损害、附带或任何性质引起的赔偿(包括贸易损失、利润损失、任何第三方得任何索赔或要求)

本文并不是一份于任何地区销售或游说购买任何股份的要约文。本文并不是一份投资建议,同时并不构成任何推荐或针对公司详细投资目标、财务情况和需求作出特别考虑。公司应该考虑本文的建议或推荐是否适合特定情况,如需要,请寻求专业意见(包括财务及税务意见)

本文所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发布后的市场走势或其他不可预见之因素而影响其有效性。文中的意见预测和估计反映了我们截至制作本文之日期的评估,中湾国际并不承担更新信息、观点以及数据的责任,而同时在对相关信息进行任何更新时亦不作另行通知。


返回列表